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新闻
《国资报告》刊发雷凡培署名文章!
来源:中国船舶     日期:2021-03-25    字体:【大】【中】【小】

  2021年第一期《国资报告》杂志刊发了中国船舶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的署名文章《深化重组整合 强化科技创新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船舶企业》,全文分享如下。

 


深化重组整合 强化科技创新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船舶企业


文 · 雷凡培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国资报告》杂志2021年第1期


  2019年11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支持下,原中船工业和原中船重工联合重组成立中国船舶集团。习近平总书记对组建中国船舶集团作出重要指示。

  中国船舶集团成员单位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在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有53家驻外机构,是海军装备建设的主体力量,船舶工业的骨干力量,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力量,海洋装备发展的引领力量。

  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作为中国船舶集团管长远、管全局的根本遵循,按照郝鹏同志在中国船舶集团成立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疫情防控和科研经营生产,深化重组整合,强化科技创新,集团公司责任使命更加聚焦、科技实力更加突出、经营业绩持续改善,各项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深化重组整合,发挥重组效益


  我们将稳妥高效推进重组整合作为贯穿2020年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战略引领,完善运营管控,优化军工体系,增强协同合力,加快从“物理整合”向“化学反应”转变,切实发挥重组效应。

  (一)加强战略引领、凝聚向心力

  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指引,研究制定了《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高质量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引领行业发展、支撑国防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企业使命,确立了防务产业、船舶海工产业、海洋科技应用产业、船海服务业四大主业。

  我们设立了接下来的目标:2025——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有力支撑海军实现战略转型;2035——基本建成世界一流船舶集团,新一代海军武器装备供给保障能力全面建成;2045——建成世界一流船舶集团,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提供一流装备,成为全球船舶行业领军者。企业使命和愿景目标的确定,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目标方向、提升了干部职工“许党报国”的精气神。

  (二)完善运营管控、增强协同力

  我们将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作为深化整合融合、推进战略落地的重要抓手,加强高效管控、优化配置资源,形成协同合力。集团公司四大产业将实施差异化管控:防务产业和船海产业采取战略+运营的管控模式;应用产业和船海服务业则采取战略+财务的管控模式。结合中央企业“总部机关化”问题专项整改,中国船舶集团确立了总部战略规划中心、重大决策中心、资本运营中心、重大工程管理中心、运营监控和绩效评价中心、重大风险管控中心的定位,建设了专业、精干、高效的一流总部,新的总部部门数量压减18.2%,人员编制压缩三分之一以上。调整完善总部部门与业务板块、成员单位业绩考核挂钩机制,推动集团上下协同合力。贯彻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部署要求,我们按照专业化、体系化、协调化发展思路,根据成员单位功能、特点、区位,整合融合业务板块,快速完成了贸易、物资、投资、财务、媒体、智库等领域专业化重组,实施区域化整合、实体化改革,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优化配置。企事业单位数量由147家缩减为113家。我们优化科研生产体系和能力布局,整合原两大造船集团科研与生产、总装与配套等方面资源,实现了军民品设计、制造、配套、管理一体化。积极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加强厂所数字化协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初步构建基础科研+技术攻关+实验验证+总装职责+关键配套+服务保障的产业体系。

  (三)优化军工体系、提升保障能力

  增强海军装备研制能力,是党中央决策实施两船联合重组的重要考量。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加快完善舰船装备研制体系,推动军工核心能力全面跃升。1.制定《军工科研生产管理办法》《舰船精细化质量管理办法》等,对型号研制实行一体化管理,总体所与总装厂、科研院所与配套单位、配套单位与总体单位捆绑考核。2.压实军工责任,向涉军单位一把手下达责任令,责任令完成情况与领导班子业绩考核、与单位的工资总额挂钩。专门成立工程管理中心,强化军工重大项目集中统一管理。3.开展军品质量问题“减存量、遏增量”专项行动,2020年1-11月海军装备质量问题发生数量比2019年同期明显下降,2015年至2019年发生但未归零的严重质量问题2020年底前全部归零。面对疫情防控要求高、型号任务试验试航密度大、部队兵力保障有限等困难,我们坚决履行强军首责,通过军工涉密专网、数字化集成设计与智能制造、优化工艺流程等,按期优质完成了各项军工任务。


聚合创新资源,推动创新发展


  我们将舰船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挥重组效应的重要主攻方向,统筹36家科研院所和61家国家级创新平台,组建做实集团公司科技委,成立重大科研项目论证中心,发挥整体科技优势,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论证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面向海洋安全、深海科学研究与资源开发等战略任务需要,为加快形成大潜深、高效率深海科研、深海资源开发能力,我们深化论证了深海空间站、深海矿产开发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列入国家面向2035年30个重大科技专项。海洋综合侦察预警体系重大项目论证正积极推进,海洋移动牧场等重大项目正积极推进实施。自主研发的舰用燃气轮机、智能船舶等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奋斗者”号探海

  深海空间站——作为下一代深海运载装备,具备大潜深、长周期、高效率开发深海资源、开展深海科学研究等综合作业能力。可使我国深海无人与载人深海装备技术从短时小面积深海进入发展到长周期大范围深海进入。

  深海采矿——海底矿产储量巨大,是继海洋油气资源之外又一新的海洋战略资源,发达国家已经在该领域开展“蓝色圈地”活动,即将逐步转入商业开采阶段。我国申请到了5块矿区,5块矿区全部开采可产生4万亿经济价值。当前全球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点,急需研制系统的海洋工程装备,抢占制高点。

  载人深潜器——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中国船舶集团牵头承担的载人深潜器取得重大突破。在充分吸收“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研制经验的基础上,“奋斗者”号2020年7月开始在南海海试,11月10日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了我国载人下潜新纪录,并顺利返航。“奋斗者”号突破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与集成、快速潜浮与水下航行性能综合优化设计、深海长寿命稳定供电、密封及动态补偿、高强高韧钛合金材料、真空预热电子束焊接等关键核心技术,克服了深渊高压(标准大气压的1100多倍)、高腐蚀性等极端环境下各种挑战,国产化率超过96.5%,是世界上万米深潜人次最多、累计作业时间最长的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研制及海试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具有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为我国深渊科学研究、深海资源开发等提供了理论、技术、装备支撑。

  2020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指出: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今天的“奋斗者”号,你们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自立自强的勇气,践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为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

  (二)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用

  科研开发和技术突破为军工和船海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深入开展重点科研项目攻关,电磁隐身、水声通信、无人装备、量子导航等领域一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化民船海工产品轻量化、高能效、新能源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打造精品主流船型。依托自主可控工程、央企攻坚工程等,实现了新型中高速大功率舰船柴油机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品开始工程应用。

  (三)推动船舶海工产业向中高端转型

  为加快提升船海产品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发布实施“船舶海工产品升级行动计划”,全面推动民用船舶、海工装备领域9类83型产品优化升级。主流船型实现了系列化、批量化,90%以上的民船产品为自主研发。其中,13.55万吨大型邮轮首制船于11月10日入坞总装;世界最大双燃料为动力的23000箱集装箱船批量交付,深受国际环保组织青睐;世界最大船用双燃料低速机(63840KW)研制成功并实现批量接单;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署200亿元LNG船的建造协议,是船舶工业历史上单笔最大订单;成功中标我国首艘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对推动我国深水油气勘探技术发展、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全球最大2.3万箱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

  2020年前11个月,在全球船海市场需求下跌32%的形势下,中国船舶集团新接订单、完工交付和手持订单三项指标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分别为24.2%、17.8%、22.5%,均居世界造船集团第一位,新接订单中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占比提高7.5个百分点。

  回顾过去一年,中国船舶集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国资委的关心指导下,抓住重组整合契机,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党建优势,切实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凝聚力战斗力,在大战大考中实现了重组整合与经营发展两不误、两促进。预计2020年度,在主动压缩一般性贸易业务超过600亿元的情况下,能够完成国务院国资委考核目标。

  接下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精神,科学谋划好2021年工作,进一步发挥重组效应,推进深化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落实落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来   源:《国资报告》杂志